日本的cup最小,英國人的cup比美國人還大!您的cup size 對嗎?
你以為我在說什麼?!
量杯世界杯
籠統的說,照片裡5個容器裝滿都叫一杯,也是大家常用的量杯。放在一起,才發現每個杯子大小差不少!
食譜裡說的一杯,到底是那個杯?
為什麼杯子分那麼多種?
好複雜!
圖中2個湯匙型的量杯,都是在美國買的,上面標的容量竟然不同!難道同一國家也沒有一個標準嗎?
為了求證,我把不同國家的食譜翻了一遍。
一杯=250ml, 是現今的「公制」,沿自法國大革命年代的公制。
英國一直堅持自己的英國皇家「英制」,直到1965年才加入公制,澳洲等英聯邦國家跟著從英制轉到公制。
香港以前用英制,改回公制之後,一杯就是250ml。
原來並不是這美國量杯廠商想走英倫風,250ml才是歐洲、澳洲、南美等最多國家採用的標準。
我又翻閱美國食譜。
果然!美制1杯是236ml。不是以零為尾數的數字,露出歷史的端倪。
美國早年是用英制的pint為容量單位。一杯是pint的一半,轉換成ml後就變成怪異的236ml, 也有人四捨五入後以240ml為一US杯。
我極愛的奶油磅蛋糕,是我外甥女的拿手好戲。她知道我愛重奶油香,特別加碼奶油的份量,託朋友手提來台灣給我。
這一片金黃誘人兼香氣逼人的磅蛋糕,我問她裡面含多少奶油?一杯!還是杯中最大的公制杯250!但就是要那麼多奶油才是傳統呀!寧願每次少吃幾口也不能妥協殖民地回憶的味道。
那200ml的杯子又是那一國的?
日本食譜上記載一杯=200ml. ,比公制足足少了20%!!
平常做菜,份量錯了,還可以東調西改去修正。但烘焙的麵包蛋糕餅乾,差20%則大大影響成敗!所以搞清楚食譜是那國的,量杯標準是什麼制變得非常重要。
韓國呢?原來同日本一樣,是200ml.
長腿女兒是烘焙好手,烤蛋糕是她的舒壓方法,再過二十幾天,烤箱又變成是她專屬的了。她獨愛韓國的蛋糕食譜,份量都是1-2人的,感覺很輕量,不會有負擔。
這是女兒做檸檬鬆糕,只需半杯奶油!韓國杯!快考完試做給我吃吧!
隨日本電子鍋附送的米量杯,一跟其他量杯放在一起便顯得特別嬌小。把滿滿的米量杯的米倒進日本杯裡,原來只有160ml!
JJ一家三口的晚餐飯量.........竟然連160ml的米也吃不完..........一家都是吃菜不吃飯的人!
小時候,好像沒看過什麼量杯。家裡唯一有刻度的杯子是......吃藥水的杯子!
米不用量杯,又是怎樣量的?
在香港,米的單位不是杯,是「嘜」(同英文mug的音),而牛奶嘜就是家家户户米缸裡的量杯!媽媽來不及回家洗米,就會先打電話叫我煮個2 1/4「嘜」米。我一直沒想過嘜與現在量米杯是兩回事,以前一人x嘜,我就同樣的x杯,也好在不懂正式的換算,少吃少胖!
煉奶是香港人家中必備的。小朋友想吃宵夜,煉奶加水攪一攪,就是速成牛奶,沒人在意有沒有鮮奶味,甜甜就開心。把梳打餅乾折小塊放進去,半奶半糊吃飽漱口就睡覺。港式奶茶加的不是牛奶,而且煉奶,大人早上總要喝上一杯才上班。不過我家早餐不是奶茶,是一鍋原味麥片,加煉奶拌著吃,天天都一樣的麥片煉奶早餐。
也不曉得誰發明把煉奶罐變成量杯,變成牛奶嘜。有天看壹電視上一個前幾年拍的節目,講到香港一條要清拆的老村莊的大排檔,掌廚的阿伯的米缸,還是用牛奶嘜!好懷舊,不知道現在香港的家庭還有人用牛奶嘜嗎?
這個香港的牛奶嘜制,到底又是多少ml的米?
把滿嘜的米倒滿160ml的電子鍋量米杯後,還剩140ml, 總共300ml! 不知不覺多吃很多飯!
大部份的食譜不會寫清楚他的一杯是多少。比較保障的方法,看看廚師是那一國的囉!歐洲是用公制250ml, 美國用美式英制236-240ml, 日韓用200ml。至於台灣本地的,很多人是用美制的,但也不是100%,只能自己多摸索。
Cup size 用不對,蛋糕會塌塌!
按這裡給個讚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j5colorkitch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