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有點變態心理,覺得生病是好事!為的是那碗媽媽的清湯通心麵,火腿也沒一絲,卻覺得美味無窮。
從女兒baby到國中期間,做過無數次的外祖母療癒系通心麵給她吃,都被退貨!我用心的把每一項目都改良,今年總算得到一個Like!
療癒系通心麵湯
媽媽的版本是清雞湯+小pasta.
以前有個雀友長輩發媽愛說笑話,給我猜謎:「水如何馬上變雞湯?」我傻傻不懂,發媽笑說:「加雞湯塊呀!」
小時候沒雞粉,就是雞湯塊or罐頭史雲生清雞湯。史雲生比雞湯塊高級,量用不多時就是湯塊切小塊用,也就是我的療愈麵湯頭。
小pasta有很多種,ABC, 小貝殼,小圈圈。每一種都充滿娛樂性,在湯裡找特定的英文字母ABC,找到湯都冷掉被罵!小貝殼像章魚吸盤牢牢的吸住湯匙底部,嘴巴要用力把貝殼吸出來!小圈圈最具遊戲感,一根筷子斜斜的插進碗裡,看能套上幾個。一串的圈圈總聯想到長頸族套頸圈的畫面......
上週末大太陽+狂吃滷豆干+猛吞仙草冰+亂灌啤酒,換來腹痛脹氣床上歎氣。昨天我做了一碗原版的清雞湯ABC麵。
這是腸胃不適版。如果是呼吸道的感冒,媽媽會改用金寶(湯廚)的忌廉雞湯,那滋味又更濃郁了。
女兒一次又一次打槍,我只有秉持著Marketing第一課的原則﹥滿足客戶素求,不斷的改良。很多媽媽心態是煮給你們吃就很好了,拒聽意見!這個年頭食物不應只當「需求層次理論」的最底層-填飽,食物跟美食,就差在心意而已。
改良項目1: Pasta
我觀察到女兒愛吃的pasta,是中型的,有點厚度,最愛是貓耳朵oricchiette,蝴蝶麵farfalle也愛。最最討厭長型的Spaghetti, 尤其天使麵Angel Hair。我猜小通心麵對她來說沒有咬感,也較沒味道。
改良項目2: 湯頭
她極愛喝煲湯,拒絕化學湯。
改良項目3:
蔬菜要吃有脆感的,就算帶牙套時也不要吃到煮到過軟的菜。
綜合以上條件,我終於泡制了一鍋她吃個不停的pasta in soup!!!
材料 |
份量 |
|
魚湯 |
|
|
虱目魚骨 |
2 |
條 |
洋芹 |
3 |
片 |
小蕃茄 |
8 |
顆 |
白酒 |
|
少許 |
植物油 |
2 |
茶匙 |
主料: |
|
|
中型通心麵 |
1 1/2 |
杯 |
魚骨刮下的魚肉 |
|
|
長豆 |
1 |
條 |
黃櫛瓜 |
1/3 |
條 |
洋葱 |
1/4 |
個 |
洋芹 |
1 |
片 |
植物油 |
1 |
茶匙 |
百里香 |
1/2 |
茶匙 |
鹽 |
1 1/2 |
茶匙 |
胡椒粉 |
|
少許 |
1. 少用湯粉,從高湯開始做!虱目魚骨洗淨,血塊要清乾淨避免苦腥味,把剩肉用小湯匙刮下來備用(買的時候選骨上較多肉的)。
台灣最普遍的魚算是虱目魚(像香港的鯪魚),有些魚販現場分割成魚肚、背肉、魚頭、魚腸、魚骨分開賣,2條魚骨才NTD20,魚骨上還有不少魚肉可刮下來用。
2. 魚碎肉加少許鹽及百里香醃漬片刻。
3. 長豆切粒、洋蔥及黃櫛瓜切成同通心麵大小塊狀。
4. 炒鍋下油,中小火慢煎魚骨至轉色,加白酒去腥增添香氣。
5. 鍋內加熱水約1.2公升,轉大火,加洋芹及小蕃茄。煮開後轉小火煮至湯濃 ,約20分鐘。
湯過篩後倒回炒鍋(主要是避免湯內有魚刺)。篩中的小蕃茄夾起來放回湯中,魚骨及洋芹丟掉。
6. 另一湯鍋加水,水開後加1/2匙鹽,下通心麵,煮至留有一點硬芯後取出。
7. 湯鍋加1茶匙油,先炒洋蔥,然後加其餘蔬菜翻炒片刻。倒進魚湯。
8. 通心麵放到魚湯內,加魚碎肉。當蔬菜變軟至個人喜歡的口感,加鹽及胡椒粉調味後,便可上桌。
其實用什麼冰箱剩下的根莖蔬菜及豆類都可,重點是顏色好看又營養均勻。有一次我是用青豆的。
就這樣,我傳了不一樣的pasta soup給我女兒。
消化不良的我,今天一人午餐用培根、小蕃茄及海藻做了一碗小貝殼麵,吃的時候覺得奇怪,為何不吸住湯匙的?噢,改良了,2邊打了半圓孔,就沒吸力!一點也不好玩!
自己吃的,學媽媽水裡加了點雞粉就變雞湯了!
這才是我媽媽的味道。